壹粉“抹茶不加糖”问:
我自己很少投诉人,但我LG(老公)这一点跟我相反,点外卖人家晚送了10分钟要投诉,物业打扫卫生不及时要投诉,马路上的盲道堆了自行车,他也要打12345投诉……我觉得这很浪费时间,为什么要花这些时间跟人置气,回避这些冲突保持体力去健身、刷剧不好吗?为这个我经常和他起争执,而且隐隐觉得,这是否是我们俩的“三观不合”,会影响感情吧?
![](https://pics1.baidu.com/feed/dbb44aed2e738bd4e17e6efe5d2f5dd0257ff9ca.jpeg)
壹点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(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):
先说句题外话:很多朋友喜欢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归为“三观不合”,但真要问“你的三观是什么”,往往答不上来。这样模模糊糊一言概之,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人、优化关系,不如从人格、行为机制等方面具体分析,再看是否影响感情、是否能更好地共处。
回避冲突的两种方式
“抹茶不加糖”说自己“很少投诉人”,并认为LG应该和自己一样“回避冲突”。殊不知,你的LG其实也在回避冲突,只是方式不同而已。他热衷“投诉”,即诉诸管理方或权威者,依赖规则或权力解决问题。这除了体现出对规则、权威的服从、利用(或依赖),也体现出“不直接介入”的态度。
本质上,“抹茶不加糖”与LG不是对立的,两人可能还有些共同点,就是“直接行为”的欠缺,比如直接和外卖人员交流、直接动手清理盲道上的自行车等等(这涉及责任与能力边界,我们后面再谈)。所以,我们首先建议“抹茶不加糖”,不要简单地将LG的行为视为“浪费时间”,试着探寻其背后的原因,也许很有意思。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d058ccbf6c81800a6444eae64f91e9fc808b47e4.jpeg)
刻板正义与灵活共情
说到对规则与权威的服从、利用(或依赖),通常反映两种人格特质,一是“高道德要求”,二是“刻板”。具有高道德要求的人,常在现实中赋予自己“监督者”或“审判者”的角色,对违规或不合理的问题敏感,乐于指出并批判,仿佛正义的化身。同时,这类人缺乏灵活性,过度强调统一与正确,对人、事、物的复杂性缺乏理解,也不善于使用变通的方法,所以言行比较刻板,动辄一门心思投诉到底。和这样的人保持亲密关系确实很难,因为他们不懂得共情。
但相应地,他们作为人格特质偏幼稚、心理能力不足的人,可能也没有得到足够共情,因而难以改变成长。“抹茶不加糖”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,如果在理解他人、宽容灵活处事方面优于LG,不妨试着主动共情LG并提供心理上的帮助,这对于感情或关系的维系,是必要而积极的。
![](https://pics4.baidu.com/feed/72f082025aafa40ffb339d25aac1d9497af019f8.jpeg)
少争执,多行动
怎么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呢?我们按照心理咨询“助人自助”的原则,提供几条参考。
避免就“好坏”“对错”“应不应该”这类话题进行争执。“抹茶不加糖”的LG本身就刻板,容易陷入理念偏执,争执或辩论只能强化两人的对抗性,而无助于改变现状。
共情对方的情绪与观点。当“投诉”再次发生时,可以试着这样说:“我知道你很生气,这种事你忍不了,这里面确实有问题。”站在(哪怕是表面)一致的立场上,可以更容易地沟通,直至达成共识。
鼓励更多样的现实行为。先询问LG对责任与能力边界的感受,比如“下楼等等外卖小哥,先趁热吃了再说”“找保洁问问是什么情况,你觉得什么情况你能接受”“你觉得咱们能把那些车子挪开吗”……一旦对方有所回应,就加以肯定,并引导其继续尝试。可能不会很顺利,但值得努力。
正面强化。“抹茶不加糖”可以关注LG哪怕细微的改变,认同其好的方面。“你这样做,我感觉比以前舒服多了”“像你这样有原则的人值得信赖”“你看,那个人很感谢你”。由此,新的行为机制逐渐代替旧的,关系也会有新面貌。
以上建议,都是为了发现更多可能、争取更好发展。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,也不是一厢情愿的。如果进行了积极投入,仍不满意,那就干脆“三观不合”,分开算了。